又是「協會」?又是「理事長」?又是「社長」?以前這名堂確實可以唬人,現在拿到這種名片,只會暗中偷笑「誰不知道你這協會是空殼子」。根據內政部公佈的數據,台灣登記有案的協會(或是社團組織)超過一萬五千個,有沒有真的在運作?大家都心知肚明吧!
【不要玩假的,要玩就要當真】
老實說,東西多了就不值錢,這是很自然的道理;台灣大約有300萬人加入社團或是協會,曾當過理事長、副理事長、社長、副社長的人應該超過100萬人,所以你拿到的名片上面,若是有以上這些頭銜的話,已經不希奇,也不需要「立正」了。
我不參加任何社團,但是我做的事情卻比社團做的事情還要多,這代表什麼?真的要做事,是不需要任何名義的。當然這句話有語病,有些事情還是要利用組織名義去做,不然師出無名,這是必要的「政策」,結論是「搞名堂」。
我不是否定社團的必要性,而是要強調「參加社團的真實意義」,我不喜歡玩假的,搞形式化,要玩就要「認真」,不然是浪費生命中寶貴的時間。
【不要比了,談正事吧!】
一個社團中,總是一部分是不對盤的人,要去跟他們「溝通」是有點累,有人對我說:「你不是溝通專家?你去收伏他們吧!」切!我是可以有此功力,但幹嘛去收伏他們?我的時間不夠用了,還是要選擇去做更重要的大事吧!
何況,到了一大把年紀了,還不能自覺自悟,還需要讓人家去提點,那肯定不是好搞的人,尤其是要改變個性,那更是難上加難了。
我在社團中,最不喜歡參加「吹風大賽」,每個人光是在炫耀自己的房子有多大、有多少間,說自己車子剛換最新款的,還說:「我車子通常只開一年我就要換掉,我不喜歡開舊款的。」你聽到這種話會不會氣死?
參加社團是「互相交流」這個嗎?是在比誰有錢嗎?可不可以「集思廣益」研究怎麼「把多餘的錢拿去幫助別人」?
【組織工作第一,私事放第二】
我曾經研究過一些人參加社團的心理,有的人就是想爭取一個大位,根據歷史經驗,想當社長、理事長,幹一屆肯定要賠掉一棟房,不然誰給你幹?
為何要這個位子?那是只賠不賺的,為何搶著要做?因為風光呀!走路可以走在前面,哈哈哈!這樣也神氣呀?對呀!你不知道有的人就缺這種?像是我喜歡走在最後面,要是有子彈飛過來,也好躲。
社團成立的意義在哪裡?一定有寫,而且都是抄來的「形式化」,可是有認真去落實達成嗎?有放在心上嗎?還是只想著自己的利益?
「捐款作公益」是許多社團的主要「招牌」,可是我知道有些社員在私下是不捐的,他的理由是「因為我本來就在捐」,很好笑的是,他都捐給不認識的,而對於認識的反而不捐,很弔詭的心態,這麼尊敬組織啊?參加社團後,思想也「畸形」了?